【光明日报】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

  • 2024年04月01日
  • 科研处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张载为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实际努力,依然闪耀着不灭的精神光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

张载所设计的理想社会蓝图和所选择的治世方略,一方面仍然遵循着儒家的“大同”“仁政”“礼治”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针对他所生活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面对北宋社会已经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一些有志之士力主改革,张载也是其中之一。但与坚持现实主义路线的王安石不同,张载主张以夏商周“三代”为榜样,确定治世方略。1069年,张载受诏回朝与宋神宗讨论治国方略时提出:“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明确表明了他“法三代”的治世思路。

第一,推行“井田”。通过实行“井田制”解决土地的日趋集中问题。张载主张“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授一方,养民之本也”。他晚年回到故乡横渠镇著书讲学,一方面与弟子们读书论学、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仍体察民情,试验井田制,为广泛推行井田制积累经验。

第二,实行礼制。张岱年曾说:“张载学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以气为本,二是以礼为教。”张载的“以礼为教”,约有二义:一是重视礼的教化;二是崇尚古代的礼制。在礼教上,张载认为“知礼以成性,性乃存,然后,道义从此出”,把“礼”和“德”贯通起来,由“崇礼”引申到“贵德”。在礼制上,张载平生用心于“复三代之礼”,主张实行礼制,确立治世之道。他说:“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司马光曾评论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第三,恢复宗法。张载还主张推行古代的宗法制,他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他认为宗法制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世代祖先,从而通过宗亲关系凝聚人心,并通过世系传衍继承传统美德,淳厚民间风俗。

第四,推行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张载继承孔子的治世思想也主张推行德治。他说:“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为了推行德治,张载从哲学高度论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他在《西铭》一文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人与我、物与人,都属于天地所生,都秉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这种“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既是修身的根本,也是治世的纲领。

太平之世的价值目标

张载提出的治世方略,并没有停留在急功近利的手段上,而是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长远思考。概而言之,约有四端。

一曰富。张载认为井田制有两大优越性,首先是“足民”。所谓“足民”就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他说:“为政者在乎足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富民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社会价值。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之”作为治国的基本要素,并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提出“明君制民之产”,都把“富”作为太平之世的重要标志。张载继承了这些思想,也把“富”作为“为万世开太平”的重要价值目标。

二曰均。张载认为,井田制的第二个好处是“均”。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均平”也是儒家追求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也是张载主张推行井田制的用心所在。

三曰安。张载的井田制、礼制、宗法制、德治等治世方略的选择,其中都内含着一种秩序性的价值诉求,而这种秩序价值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就是平安、安定。在张载看来,礼是天理秩序性的现实展现,礼制具有安立社会秩序的实用价值。张载说:“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他之所以倡导宗法制,也在于宗法制具有明世系、凝人心、厚风俗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

四曰和。“礼之用,和为贵”,推行礼制,可以实现和谐价值;实行德治,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对于社会的意义,更是和谐。张载在哲学上追求至高无上的“太和”境界,主张“太和所谓道”。张载称“太和”为“道”,从本体和价值的统一上赋予了“太和”以崇高的地位。这种至高无上的和谐,就是张载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张载看来,世间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对立和斗争,但终归会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种至高无上的宇宙和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美好的道德才能实现。而道德上“民胞物与”的境界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好途径。为了做到“民胞物与”,他提出每个人要培植“大心体物”的自觉精神,“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就是说人应超越个体狭隘的见闻和私心,弘大其心境体察万物、承载万物,做到“体物未尝遗”“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样就会具备关怀万物、关爱他人的宏大道德情怀,就能遵循“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道德原则,就能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从而使社会真正实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境界。

总之,张载设计的上述治世方略,是由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导引的。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等价值目标,也即是太平之世的构成要素和确立标志。富而平谓之“富平”,均而平谓之“均平”,安而平谓之“安平”,和而平谓之“和平”,合而言之,即是“太平”。在张载看来,这几个具体的价值目标达到了,社会就实现了“礼教备,养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的理想状态,此即是“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突出特点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术”与“道”的统一。张载提出的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是实现太平盛世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属于“术”,而它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则属于“道”。我们对它的评议,既不能只着眼于“术”,也不能只看其“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术”与“道”的统一,以治世言,治世之“术”由治世之“道”来指引,治世之“道”由治世之“术”来实现,两者不能割裂。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也体现了“术”与“道”的统一。

其二,“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张载的治世方略包括井田制、礼制、德治、宗法制等,都是传统儒家主张的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治世经验,以此作为北宋时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确有“药方只贩古时丹”的保守主义色彩,而企图用这种方案来实现富有、均平、安宁、和谐等美好的价值目标和万世太平的宏伟理想,只会流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他的理想体现了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

其三,“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历史传统和时代意识的结合。太平盛世的理想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并不只是张载个人的独立宣言,而是历史上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崇尚的社会最高评价标准。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命李斯“立石刻颂秦德”,其中曰:“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吕氏春秋·大乐》篇认为,先王定制音乐,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娱乐,其宗旨也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美好社会理想。《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述了班彪对周成王的赞美:周成王年幼时受到周公等人的良好教育,所以他主政后“天下旷然太平”。温庭筠在诗作《长安春晚二首》中赞美他所处的唐代社会是“四方无事太平年”。“太平”,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一直是美好的社会赞词,而且到了北宋时期更广泛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和社会理想的流行词汇。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6年登基后,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公元977年后,赵光义还下令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几部大书。于是,“太平”就成为表达一种时代意识的话语,为人们所熟悉。关心朝政的知识分子们几乎莫不谈“致太平”之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一文中说:“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北宋思想家李觏认为《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书,他阐发《周礼》思想写成《周礼致太平论》,希望以此用于实际,实现大宋太平。可见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兼备的突出特点。

总之,张载用“为万世开太平”概括他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宏大叙事,而是具体切实的殷切表达。尽管同历史上其他哲学家一样,张载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的社会价值目标,却是合理的,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使命也是十分崇高的。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的按语中所写:“先生……精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诣为必可至,三代之治为必可复。尝语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赵馥洁,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光明日报】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eaa90cc4ef6437da7dafc04942f008b

相关新闻

  • 王静: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在新时代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育人是培养青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 思政育人是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青年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因此,加强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思政育人有助于培养青年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使青年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思政育人有助于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思政育人有助于培养青年遵守纪律的意识。纪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在实践路径方面,我主要从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个性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体系。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体育课程,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加入国家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故事与精神,如女排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坚韧意志。 二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网络、微课等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发布相关阅读资料与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让他们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不畏惧、不退缩;在体育竞赛中,强调公平竞争的重要性,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四是促进个性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同时注重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2024-03-14
  • 【光明日报】西北政法大学:“初心学堂”砺“初心”

    西北政法大学:“初心学堂”砺“初心” “无论我们走的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西北政法大学86年栉风沐雨的办学历史中,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四年办学实践有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5月7日,一场以“传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红色基因 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的“初心学堂”拉开帷幕。革命先辈亲属代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时期老学员代表、省内外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西北政法大学师生代表一道,在这血脉相连的地方“回溯时光”,“沉浸式”体验那段峥嵘岁月。 历史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 1949年,为了培养适应新中国政权建设所需的各类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延安大学从革命圣地延安迁往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学校的办学目标很明确,就是‘培训青年,改造旧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李敷仁的侄孙李晓龙说,“在这个红色熔炉的熏陶下,青年知识分子满怀热情的迅速成长,都希望成为建设新中国事业中的突击手。” “近四年时间,学校主要任务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对学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延安大学曾鹿平教授认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直接继承和发扬它的前身——延安大学的优良传统下,胜利完成了历史赋予的艰巨任务,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与特色。 今天,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正门前方立有一块方形石碑,碑文脉络清晰地陈述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由陕北公学、延安大学演变而来,又向西北政法干部学校、西北政法大学发展而去的历史。 坚守初心兴学育人的重要节点 在马明方、李敷仁、刘端棻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的领导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了延安大学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教育经验,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孕育了思想改造育人、一切围绕教学、课堂讲授少而精等教学方针和理念。 “你看,这博物馆展柜里陈列着的《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近代世界史》,就是我们当年的教材,看见它们真亲切。”70多年弹指一挥间,西北民大三部三期学员马笃信忆及当年,仍心潮澎湃。 “大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建设新中国的突击手。”崔醒初老人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一期三部的学员,他回忆说,“经过半年培训,我们的思想普遍发生了变化,觉悟有了显著提高,毕业典礼之后,都服从组织分配,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成立在西安,办学在高陵。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这个“红色熔炉”熏陶下,一万余名青年知识分子迅速成长,满怀激情地奔赴西北五省开展工作,有力支援了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政权建设。 学校校长范九利谈道:“我们这所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学校一定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校史利用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理实并重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光荣精神传统赓续传承的重要节点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延安大学优良传统,逐步树立起“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独特校风,这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光荣传统的核心内容。而今,“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已经深深植根于“西法大”这片土地,流淌在一代又一代“西法大”人的血脉之中,转化为推进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长刘进田教授谈道,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传承、运用好学校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并弘扬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把学校的红色传统转化为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独特资源。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以自己的办学实践,生动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党委书记孙国华谈道,“学校将强化使命自觉,努力推进传承红色校史、培育时代新人、推动事业发展贯通起来,让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2023-05-09
  • 【光明日报】“中国式民主与人权保障”研讨会召开——我校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参与研讨

    聚焦中国式民主 传导中国人权思想——“中国式民主与人权保障”研讨会召开 本报长沙3月26日电(记者赵嘉伟)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式民主与人权保障”研讨会26日在湖南长沙举办,参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从理论上不断深化我国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通过介绍人权整合理论阐释了人权理论的发展方向,提出目前人权研究普遍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缺乏理论支撑。因此,他建议从系统论、目的场域理论、整合理论等五个维度出发,进行有机的体系化研究,推进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的建构。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何志鹏则从中西不同类型的民主发展路径展开,提出民主是一种治理模式,西方的民主体现了非常强的资本主导倾向,而中国式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许多与会专家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和逻辑机理展开分析。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齐延平指出,中国式民主来源于中国的近现代史,在中国,民主就是民生,民生就是人权,与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有根本不同。中国的人权发展靠着使命型政党的引领、国家统筹促建等五大机制,有效回应了当代中国人权发展面临的外部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法学》杂志主编胡玉鸿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权底蕴”主题发言。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丰富了宪法文本之外的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同时突出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广泛性、连续性和不间断性。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回答了“人权能够为民主做什么”的话题。他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保障参与权的有效行使来实现人民对民主的有效参与,通过参与权的有效保障和其在政治结构中的有效嵌入,有效防止民主的异化。在他看来,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的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核心要素的新型民主政治,其内涵和外延与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存在着不同的表达和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它应当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 此外,专家还着重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和人权保障优势。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陈佑武认为,中国式民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结合。中国式民主的本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实现了人的自由和平等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 在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常健看来,与西方选举式民主不同,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更加广泛、直接、具体的民主,能够保障更多的人参与到治理中来,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毛俊响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和发展。中国式协商民主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主体广泛性和内容广泛性的统一、实质平等与程序平等的统一,具有促进政治和谐、提升治理效能、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权保障、丰富人类政治文化多样性等多重价值。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杨清望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讨要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地方立法提供了逻辑基点,是地方立法的逻辑引领。他还提出,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对民主权利的实践和保障。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为一切爱好自由与进步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鲁广锦提出,在长达百余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把民主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建设一个民主的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新道路,丰富发展了人类政治文明多样性,开辟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境界。 “中国式民主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鲁广锦表示,这次会议有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实务部门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大家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背景,聚焦中国式民主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路径,在学术话语的转化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话语传导了中国人权思想。

    2023-03-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