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SSCI来源期刊《中国出版》2021年第3期发表了我院副教授刘驰和2018级研究生乔丽雯合作撰写的《早期党报对青年宣传动员策略研究——以《向导》周报为例》论文。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报纸《向导》周报在其近五年的新闻实践中,认为该报以进步青年为宣传对象,逐渐形成了以宣传内容加强政治引导、以宣传风格强化传播效果、以多元年轻的宣传队伍扩大青年影响的宣传动员策略,成为我党早期宣传动员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实现了对青年的政治鼓舞和思想引导,而且也为后来党报新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全文转载如下:
早期党报对青年宣传动员策略研究——以《向导》周报为例
刘驰 乔丽雯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中国共产党早期报纸《向导》周报在其近五年的新闻实践中,以进步青年为宣传对象,逐渐形成了以宣传内容加强政治引导、以宣传风格强化传播效果、以多元年轻的宣传队伍扩大青年影响的宣传动员策略,成为党早期宣传动员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实现了对青年的政治鼓舞和思想引导,而且也为后来党报新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向导》周报; 青年; 宣传动员; 策略;
基金: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延安时期报刊对党外人士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研究”(2018N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向导》周报(以下简称《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停刊。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央报刊中存在时间最长、出版连续性最持久的一份报纸,同《工人周刊》《劳动周刊》等刊物将读者群定位于工人、农民等社会劳苦大众不同,《向导》从创刊时,就将主要读者群选定在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洗礼的进步青年身上,紧密围绕党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采取有效的宣传动员策略,充分发挥了政治动员功能,传播了党的政策主张,实现了对青年的政治鼓舞和思想动员,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的宣传动员模式也奠定了后期党报舆论宣传的基本框架。本文以《向导》为研究对象,希冀从宣传动员策略的角度,为学界理解和认识早期党报的新闻实践提供蠡测之见。
一、《向导》对青年宣传策略的实践考察
《向导》作为早期党报的代表,在近五年的办报新闻实践中,结合党的路线和主张,积极进行了宣传策略的探索,形成了自身特色,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宣传和思想引领作出了重要贡献。
1.坚持对青年政治引导
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纸媒宣传自己的主张。在此背景下,《向导》应运而生,它及时通过理论性和时政性为主的宣传内容承担起了对进步青年的政治引导任务。
加强党的理论宣传。《向导》特别重视对进步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和党的政策宣传,但是同《新青年》杂志对马列宣传方式不同,没有长篇累牍的发表纯理论文章,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事实,有侧重地对马列主义部分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重点宣传。如对《向导》传播马克思主义内容进行统计,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文章约170篇,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区别的论述约30篇,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文章15篇。在党的政策宣传方面,自党的二大提出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后,《向导》除了全面系统介绍党的宗旨和性质,还与时俱进地将传播党的统一战线主张作为其宣传重心。为了使进步青年认识到国共两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时期已经成熟,《向导》连续多期发表陈独秀、高君宇《统一借债与国民党》《国民党是什么》《介绍一篇国民革命的纲领》等文章,分析国共两党可以联合的理论依据,引导进步青年理解和认同国共合作。为了加快推进国共第一次合作,《向导》还主动连续刊登有关国民党的消息,比如第48期《国民党改组宣言》、第50期《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等文章,使进步青年认识到国民党为国共合作所做的努力。
时政新闻报道。突出报道国内外时事动态,鼓舞青年士气,是宣传内容的一大特点。由于党成立初期受共产国际领导,因此《向导》发表了大量介绍苏联建设成果的文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第8、第9、第10期连续发表了《俄国革命五周年纪念》《祝海参崴工人》《新俄罗斯》等文章,总结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蔡和森也先后发表《国人对苏俄的同情》《苏俄在欧洲国际地位之复振》等文章,培养进步青年对苏联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国际的革命感情。同时,《向导》也及时采写了大量国内外时政文章,从第4期《请看国际帝国主义怎么宰制中东路》到第47期《这又是美人对华人的亲善》,再到第173期《惨无人道英帝国主义屠杀万县》,《向导》一直坚持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猛烈批判。尤其是“五卅惨案”发生后,《向导》在其第117~第121期共发表与惨案相关文章总计20篇,占到总发文量的一半以上。这些文章紧跟社会动态,向广大读者展现了民众的英勇与帝国主义的残暴,突显了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宣传了党的形象,鼓舞了青年士气。
2.重视对青年宣传效果
为了突出宣传效果,《向导》通过构建批判性的话语和灵活性的议题设置,最大限度实现了热点议题聚集,扩大了《向导》的影响力。
构建批判性的话语风格。1923年,党中央对创办的各类机关报刊宣传定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向导》与《新青年》不同,它是“国内外时事的批评宣传机关”。基于这一定位,批判性的语言风格就成为《向导》宣传话语的主色调,通过论战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以犀利的文字语言对各种破坏革命进程的主义派别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如对当时青年群体中存在的鼓吹成立联省自治政府的错误思想,《向导》第1期通讯稿《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就以犀利的语言批评到:“民主尚未成功,讨论自治政府纯属无病呻吟。”以此表明中国的唯一道路只有打倒军阀。在对以《努力周报》为代表的社会改革思想批判方面,《向导》连刊《真不愧好人奋斗》等文进行批判,第12期《今日政潮的内幕》更是用讽刺的语言说到:“王阁除了进行卖国借款,……连个治安警察条例都不能取消……都不值得我们丝毫同情”。《向导》这种结合具体事件构建的批判式话语风格无疑适合趋新崇洋而又急进的知识青年的胃口,吸引了青年的围观和关注。
实现灵活性的议题设置。《向导》随时根据形势任务机动灵活进行议题设置,是它宣传策略的一大特色。《向导》根据热点问题经常出版特刊,先后出版了北京政变、俄国十月革命、纪念列宁逝世一周年和三周年、上海市民纪念五卅运动等特刊。这些专号内容具体集中,政策理论性强,容易引起热点议题效应,引起青年关注,使宣传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根据宣传工作重点,在报纸版面和栏目创新上做了很多工作,从第1期到第6期没有进行栏目细化,都是传统的介绍国内外时事热点方面的理论文章。从第7期开始就增加了《时事短评》和《读者之声》两个专栏,从第25期开始又设置了《中国一周》与《世界一周》两个专栏,按照中国和世界史门类分类对热点进行介绍。后又在第55期将两个栏目整合为“时事评论”。而且《向导》还先后专门开辟了《寸铁》《外患日志》和《读者之声》等栏目,这些专栏刊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其内容大多一针见血,评论入木三分。实现了“中国每次事件发生时,政治舆论界总是倾听《向导》的声音,它在激进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对国民党也有很大影响”。
3.构建年轻多元的宣传队伍
构建了一支多元化和年轻化的编辑作者队伍,扩大对进步青年的影响力,是《向导》宣传策略又一大亮点。其宣传队伍成员大多是当时进步青年的领袖,具有很强的号召力。除了陈独秀,报纸编辑和文章作者等宣传骨干都是20~30岁之间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有些还有留学经历。中央早期领导人中,陈独秀是筹办《向导》的核心人物,也是发文最多的作者,同时也是《寸铁》专栏的主要撰写人,在总201期中,有155期刊登过他的文章。除了使用“独秀”署名,他也使用过田诚、只眼、石庵等笔名发表了大量时事评论和介绍国内外时事政策文章。李大钊(笔名CT)、周恩来、李立三等其他党的领导人也都积极在《向导》上发表文章,他们主动结合热点问题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除了27岁的蔡和森、30岁的彭述之和28岁的瞿秋白三任主编,《向导》还有高君宇、张太雷等主要撰稿人,虽然他们每个人文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凭借年轻的激情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写就了大量国内外革命形势的评论文章,在进步青年中引起了共鸣,激励着每一个进步中国青年学生。
《向导》不仅有年轻的编辑会成员,而且共产国际代表及中共各地方领导人也成为宣传的骨干,体现了宣传队伍的多元化。这些人主要是《向导》《通信》和《时评短评》栏目撰稿人。《通信》专栏主要介绍各地政治形势热点事件和地方写给中央的报告性文件,如第140期刊发了罗敬的《北京民众反段运动与国民党右派破坏阴谋》和罗夫的《赵恒惕专制下的民众》,也有国外分支的来信,134期刊发了健一的《德国无产阶级与五卅运动(柏林通信)》。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以孙铎为笔名在《向导》先后发表《中国劳动群众的觉醒》《吴佩孚和陈炯明》《外国资本家对孙中山的劝告》等10多篇文章。维经斯基和萨罗耶夫等人也在《向导》上发表过文章。这些文章都对中国革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向导》对青年宣传策略的历史经验
在波澜壮丽的社会变革中,《向导》等纸质媒介作为重要平台,承担了叙述和建构党的生动影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能。总结《向导》的新闻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历史经验。
1.坚守原则,积极发挥政治宣传优势
党报的原则就是党性原则,党性原则要求党报必须捍卫党的纲领方针,按照党的精神工作。《向导》在通讯稿《敬告本报读者》中郑重申明,《向导》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机关报,也是中国民众的喉舌。鲜明表达了其党性立场。回顾《向导》的创办史,不仅充分发挥了舆论宣传作用,而且也为后期党报“党性”原则和“政治家办报”工作方式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向导》第一任主编蔡和森认为报刊宣传是党的事业重要部分,必须服从党的领导,一切报道都不能违反党的原则和政策。因此,《向导》实行了严格的稿件内容审核制度,由编辑和主编对刊发内容进行全面审核,从制度上杜绝刊载争论学说和与党的方针相矛盾的文章。《向导》的历任主编和编辑都是年轻的共产党员,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力,能严格按照党的会议精神,结合国内外时事、准确及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主张,充分担当了舆论引导的角色。当时的 《新青年》《前锋》等其他相关报刊均以《向导》的态度为标尺,充分体现了《向导》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引导能力。
2.创新变革,主动顺应宣传形势变化
《向导》创刊时,其发行范围由最初的上海、北京、广州、长沙四地,逐渐延伸到了大部分的大中城市,甚至巴黎和柏林都设有分售处。巅峰时发行多至3万余份。这在以卖报纸为筹措发行主要经费渠道的报纸来讲尤为不易,显示了《向导》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超强的影响力。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原因之一就是其勇于创新的办刊思路,能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在《向导》创办之时,就认真总结《新青年》纯理论文章较多,青年学生阅读兴趣缺乏的情况,将党的理论宣传融入时事政治的报道中,突出新闻评论和热点分析,成功吸引了进步青年的注意力。同时,为了形成热点聚焦,及时主动进行议题设计,对重要事件和纪念日采取特刊集中连续报道,持续形成舆论宣传攻势,强化了宣传效果,揭起了宣传高潮。栏目设计编排方面更是多次创新变革,比如《时事短评》很多栏目都经过了整改、拆分或重组,做到栏目虽变但吸引青年关注不变。甚至为了强化与读者的互动,增加了《各地通讯》《读者之声》等栏目,同时将读者好的意见和建议在刊物中刊登,提升了读者参与度,扩大了影响力。纵观《向导》的发展史,可以说,其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创新变革的历史,真正实现了在创新变革中增强宣传效果,传播党的声音的政治功能。
3.准确定位,实现进步青年精准传播
精准传播是针对大众传播而言的,是指传播目的明确化和传播对象的精确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深刻认识到“在革命队伍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向导》创刊后,就将主要的宣传对象定位为进步青年。实际上,由于当时《新青年》杂志经常因故拖期,对进步青年的宣传任务最终由《向导》承担。从《向导》的办报实践可知,无论是信息推送、栏目编排、宣传话语、内容设计和编辑队伍,都全方位对接了进步青年的各项需要,实现了对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主张的精准转播,如其在语言选择上,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和完全乡土化的口语,大多采用马克思主义、不合作运动、自治政府等一些书面化的语言,受过初级知识教育的进步青年都能看懂。除了通过宣传报道影响进步青年,《向导》编辑们也不定期地到各个学校和工厂组织宣传活动,解答进步青年的思想困惑,在进步青年中影响很大。受它启发,一大批如《觉悟》等早期党团报刊转变办刊思路,创新手段和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政策主张;大量青年知识分子通过书信等多种形式与编辑部联系,讨论社会问题,发表相关文章。如郭寿生等《烟台调查》文章就被连续四期刊登。同时,《向导》也成为早期很多党团组织的指导读物,1925年龙启炎在广西梧州建立当地第一个共青团组织时,就将其列为组织宣传马列主义重要的必读革命刊物之一。
三、结语
《向导》作为中共办报史上的最初尝试,它不仅为后续《红色中华》和《解放日报》等党报新闻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对后期党报办报原则、办报方针及党报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1.坚持党性原则
《向导》在办报中逐渐形成的党性原则是党报发展的不变之魂。党报内容权威性就来源于其作为党的宣传喉舌,能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内容价值是党报品牌价值的生动体现,在传播多元化的今天,党报要继续发挥品牌价值,就应将传播党的精神风貌和政策理论作为首要任务,秉承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和使命担当的职业厚度,发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的作用。
2.保持创新本色
《向导》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宣传风格和理念的创新变革史。从栏目设计调整到宣传语言变化突出体现了这一特质。现在党报面临“宣传组织型”到“新闻舆论型”转变要求,媒介传播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更应不断突出创新本色,语言风格既要观点鲜明,也要质朴生动,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宣传党的理论;同时在宣传手段上要创新数字化等传播载体,顺应传媒格局新变化,增强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贯彻群众路线
《向导》能在青年中取得广泛认可度和影响力,关键在于贯彻了群众路线,贴近了青年群体,党报在改革中应坚持已经形成的“人民性”特色。既要找准自己的目标群体,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同时应主动走进目标群体,真正做到宣传对象在哪里,宣传动员触角就延伸至哪里,切实提高党报的公信力和引导力,真正发挥好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月30日,“研究生教学系列讲座”第一讲暨“2024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专题培训”第三讲在线上举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磊作题为《经典阅读与学术训练》讲座,研究生院...【详细】
5月23日晚,我校“立心”讲堂第二讲在长安校区满天星报告厅开讲。著名作家、编辑、学者巴陇锋以“当历史照进小说”为题与我校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代表交流。活动由校党委委...【详细】